保健品備案“禁令”揚威打擊貼牌生產或影響直銷產業
保健品備案“禁令”揚威打擊貼牌生產或影響直銷產業 时间:2025-07-04 16:52:26
“國家推行‘一帽一號’的政策不到一年時間,保健食品貼牌行為也沒有完全禁止,隻是商家換了個玩法而已。”3月2日,一位不願具名的保健品企業副總經理向記者透露,目前市場上仍存在利用貼牌生產擾亂正常市場秩序的情況。
此外,該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前,一些具有大量產能的保健品公司通過合作、授權甚至合資並購等方式,換個形式將自己的產品送到海外去。
而記者走訪上海浦東新區多家藥店和保健品專賣店發現,諸如此前大肆宣傳有膠原蛋白功效,備受女性歡迎的瑪咖,以及宣稱使用產品15天可降血壓、治偏癱的康太膠囊,在各大門店都紛紛下架,難覓蹤影。
去年7月1日起,《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下稱“新規”)正式實施,以“小藍帽”為顯著標識的保健品行業突遭震蕩,而這份新的規範正在快速激化越來越多的跨境資本布局案例。
打擊貼牌生產
新規明確表示,備案主體必須是生產企業,不允許保健品貼牌生產。同一企業不得使用同一配方注冊或者備案不同名稱的保健食品,不得使用同一名稱注冊或者備案不同配方的保健食品。
按照規定,已獲批準的保健食品應嚴格按批件載明的內容生產、標識其產品,“不得生產、經營和進口貼牌保健食品”。
早前,央視曝光廣州綠瘦公司主打產品“綠瘦纖麗寶牌玉人膠囊”根本不是減肥保健品,涉嫌冒充保健品、注冊地造假及非法添加等問題。而該保健食品申請人西安三奇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注冊地址經央視調查亦為假。
相關保健品行業人士給本報提供的數據顯示,當前,我國保健食品市場有30%至40%是貼牌產品。廣東省營養健康產業協會秘書長張詠此前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當下,保健品行業批文被“層層出租”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企業直接申請批文,然後出租給多家山寨廠商使用,每年收取8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轉讓費。
此外,《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及《保健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保健食品部分相關內容(討論稿)》提及,“同一企業不得用同一配方生產不同品牌的保健食品”,進一步限定同一注冊備案號的產品隻能使用同一商標。
“正本清源行動對保健食品的市場競爭和需求將是一次大考。”張詠如是說,但對長期以貼牌代加工企業將是致命摧毀,沒有自主品牌,將是企業的硬傷,也許沒有生路。
此外,在他看來,另一部分流通企業,諸如會銷、直銷、網商、微商將麵臨無貨可賣,下架產品的積壓將讓他們不堪重負。
“如果‘一帽一號’的政策強行推行,商家會坐以待斃嗎?肯定不會。”上述負責人進一步表示,當前,貼牌加工的模式已有多年,有一些生產廠家就是靠貼牌經銷商來銷售產品。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一紙命令絕不能斬斷他們與貼牌經銷商們之間的利益往來,或許打政策擦邊球,或許就是通過合並收購的方式去海外尋求市場,“換湯不換藥”,總之保健品企業會有辦法,不會放棄這塊“肥肉”。
新規帶來的影響有多大?記者梳理發現,在一年不到時間,保健品公司海內外布局的案例不在少數。
美國營養保健品巨頭企業康寶萊日前公告,將與中國天士力控股集團達成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天士力的獨家產品將借此通過康寶萊已有的國際渠道走向海外;此前,湯臣倍健與NBTY就曾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新公司將擁有NBTY旗下的自然之寶(Nature’s Bounty)和美瑞克斯(Met-RX)兩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永久經營權及商標使用權。
此外,GNC(健安喜)被曝出與包括複星集團在內的多位中國買家接洽,尋找並購及合作機會;去年年底,另一家中國保健品民營巨頭——艾蘭得宣布,完成對英國兩家營養保健品企業Brunel Healthcare Manufacturing Limited和Biocare Limited的全資收購。
去年,合生元巨資“買”下了澳大利亞知名保健品品牌商Swisse,並欲將Swisse產品帶入中國市場進行銷售,引發行業熱議,業界甚至認為此舉將使中國企業掀起一波保健品收購潮。
傳統藥企聞風布局
事實上,在新規實施之前,眾多藥企也順勢而起,布局這一領域。
記者梳理,包括同仁堂、廣藥集團、上海醫藥、天士力、金達威、金城醫藥、江中藥業等多家藥企先後布局保健品領域。
“從兩三年前開始,一些製藥企業就開始布局保健品。”北京鼎臣醫藥管理谘詢負責人史立臣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去年8月4日,上海醫藥公告稱,將參與澳維生素製造商Vitaco的私有化,擬以9.38億元獲得Vitaco的60%股權。Vitaco主要市場是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產品主要包括保健品、體育營養品以及健康食品。
不過,史立臣表示,監管部門對保健品實施備案製,讓保健品整個市場在迎來春天的同時,也將進一步加劇該行業的競爭。
布局保健品的江中藥業在2016年半年報中介紹,新規實施後,縮減了審批時間,許多外資企業開始收購國內相關保健品企業,布局大健康發展,加劇行業競爭。
史立臣認為,企業需要解決好產品群和營銷渠道兩大問題,而後者是首要難題。“建立營銷體係是藥企布局保健品首要解決的問題。企業不是拿到產品,就可以在市場上實現銷售。很多藥企都涉足這一領域,但最終成功的很少”。
或影響直銷產業
“新規除了對保健食品行業本身影響很大,對直銷等相關涉及該領域等產業也有影響。”國內一位直銷行業資深專家如是說。
據其介紹,由於直銷行業發展太快,很多直銷企業雖有渠道優勢,但真正有自己工廠的較少,70%至80%是代工。保健食品作為直銷的一個大品類,目前正因大健康的熱潮而逐步被直銷企業所重視。
晨訊傳媒策略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獲牌直銷企業中,許可經營保健食品的比例已經從2014年的79%,提升至2015年的81%。保健食品一旦禁止代工,或將倒逼直銷企業並購代工廠的品牌。
作為直銷行業的代表,無限極公司目前在河北、廣東、北京等地都設有29個直銷分支機構,銷售保健品、日化等4類121種產品。不過,由於大多消費者分不清傳銷與直銷的區別,直銷始終難有好感。對於保健品新規對公司的影響,無限極公司回複《國際金融報》記者稱,目前暫未有相關調整措施。
不過,直銷道道網總裁王利明此前則表示,已經獲得直銷牌照的企業自建保健食品工廠的較多,且保健品在直銷中占比不高。因此上述政策對整個直銷行業而言影響有限。
據其透露,尚在申請牌照的準直銷企業確實有不少是通過OEM模式在做保健品,此類企業可能影響會大一些。